村网通总站 他克亩村 698456.nync.com 欢迎您!
原本只是很普通的装烟丝的盒子,却被世世代代的石屏彝族人演绎为一种乐器,弹指一叩间,奏出清脆美妙的“哒哒”声,在此伴奏下,人们跳出花样繁多的烟盒舞,这让我们不禁感叹:“云南的每块石头都会唱歌,每片树叶都能跳舞……”
5月中旬,都市时报记者前往石屏县龙朋镇桃园村,在这个“世外桃源”探访了烟盒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施万恒。
传承人施万恒:“我年轻时很讨姑娘喜欢”
烟盒舞的国家级传承人施万恒,平时总是穿一身彝族服装,心爱的四弦琴与烟盒不离身,闲暇时喜欢吸两口水烟。今年62岁的施万恒是个爽朗热情的艺人,不过他的话里常会夹带些彝语,这让记者与他的交流有一些障碍。施万恒所在的龙朋镇桃园村,是烟盒舞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曾是李怀秀的老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施万恒成为石屏龙朋镇桃园村的民族歌舞队队长。1985年,他带着烟盒舞参加红河州首届原始音乐舞蹈汇演,获得了优秀奖。同时,烟盒舞也开始逐渐被外界认知,走出桃园村,远赴昆明、北京以及国外表演。
1993年,施万恒进入田丰传习馆,被聘为老师,教全省各地的民间艺人跳烟盒舞、唱海菜腔。曾获得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金奖的李怀秀,就曾是他的学生。2001年,施万恒受邀到杨丽萍《云南映象》剧组,教演员们跳烟盒舞,烟盒舞也随《云南映象》走向世界各地。曾到美国、日本等地表演的施万恒兴奋地感叹:“在国外,观众们太热情了,烟盒舞受到的欢迎太隆重了!”
小小烟盒:平时装烟丝舞时成乐器
“烟盒”是用来装烟丝的盒子,呈圆形,直径约9厘米,高约5厘米,可分可合,分开时高约4.2-4.5厘米。烟盒平时用来装烟丝,舞蹈时,将“雌雄”两半分开来,抖去烟丝,左右手各扣上一个,用中指扣住外壳,食指与大拇指配合在盒内敲击,烟盒便发出清脆的“哒哒”声,节奏可快可慢。最早的烟盒是用牛皮做的,之后改成了玉兰树皮,现在变成了竹子,可以大批量生产。除了跳烟盒舞所用,烟盒也成了可以出售的艺术品,价格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我觉得烟盒舞比芭蕾好看”
烟盒舞的确可以称得上石屏的一张名片,记者采访期间,所住的宾馆中都张贴了不少烟盒舞的图片。石屏之外,烟盒舞也越来越为大众熟悉,继在《云南映象》成功露脸后,在杨丽萍的新作、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中,依然有大段的烟盒舞秀,虾嘎带来的独舞,让大家领略到了烟盒舞的精彩之“冰山一角”,而这一舞蹈的更多魅力,还有待你细细体味。
在学校:课间操改为跳舞
记者首次约见施万恒的地点是石屏桃园华夏希望小学,施万恒农忙在家时每周二、四都要过来教烟盒舞。他一般是先教给学校的几位老师,然后再由老师教给孩子,现在,跳烟盒舞已经成为这里近200个孩子的课间操。在一般的学校,课间操时间操场上响起的音乐大多是“第×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而这里响起的则是节奏感很强的四弦乐。听到音乐,孩子们就穿上彝族服装,在伴奏下开始跳烟盒舞,跳舞所用的烟盒,平时就放在老师的办公室。由于学校的喇叭声很大,村里的一些男女老少还会集中过来,看学生们表演。
采访当天,施万恒弹着四弦,带着孩子们跳,还时不时给他们纠正动作。不论是叩响烟盒的基础三步正弦,还是颇具观赏价值的趣味“象形”仿生舞,孩子们还都跳得有模有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仿生舞,所谓“蚂蚁走路”,就是两个人双腿交叉,用手走路;而“鸽子渡食”则是两个人双腿交叉后,头凑过来模仿鸽子喂食的情形……这些舞蹈动作非常有趣,它也是烟盒舞与别的云南民族舞蹈相比最大的特色。据介绍,这些动作原本是石屏彝族先民当年渔猎休闲时的一种娱乐,后来逐步发展为现在的舞蹈形式。
在桃园华夏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中,有几个跳得不错的学生。9岁的施兰已经学了3年,这个相貌清秀的彝族小姑娘跳得很认真,动作也漂亮,大家都喜欢围着她拍照,跳了近一个小时,小施兰累得满头大汗,她认真地对记者说:“如果我以后学习成绩不好,就到外面跳烟盒舞,我觉得烟盒舞比芭蕾还要好看。”好有想法的姑娘!不过她的老师说小施兰其实学习成绩很好,一直都是班上前几名。
在村里:村民自发排练
在桃园村,除了学生,村民们也常常聚在一起学习、表演烟盒舞。小学旁有个旧院落是施氏宗祠(因为村子里姓施的人很多),此地是烟盒舞的传承场所。农闲时,施万恒等村里的烟盒舞能手就在这里给大家上课,院子里还挂了个小黑板,上面写着烟盒舞的类别等基本知识,村中的传授遵循的是“理论+实践”的方法,非常科学。上到60多岁的老人,下到20岁的青年,都会自发到在这里学习、排练。
38岁的施慧泽常到外地做野生菌生意,但只要他在家,就会到施氏宗祠跳烟盒舞,施万恒是施慧泽最敬重的长者、艺人,“不管我们走得多远,烟盒舞都会是连接我们和家乡的一条线。”
在县城:广场千人起舞
除了在烟盒舞的保护地桃园村,石屏县文化馆李馆长告诉我们,在石屏县城,每到周末,在县里的广场上,都会有艺人教大家跳烟盒舞,千余人一起叩响烟盒,跳“滚绣球”、“蚂蚁走路”、“鸽子渡食”的情形,非常壮观。就连一些到石屏来旅游的外地游客,也会被吸引到队伍中。
烟盒舞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烟盒舞包括正弦、仿身舞、杂弦三大类,舞蹈套路多达220套,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指弹击盒底击节起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舞蹈动作有“滚绣球”、“蚂蚁走路”、“鸽子渡食”等。
烟盒舞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以独特的舞蹈语言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内涵表明了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
2006年,烟盒舞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