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他克亩村 698456.nync.com 欢迎您!
古城中的文庙 娄建伟 摄
对石屏的认识从听说云南唯一的状元袁嘉谷出自石屏开始,当知道这个边陲小城的科举人数,在云南仅次于昆明市和大理州时,我们的石屏文化之旅成行了。石屏是座悠然宁静的小城,走进石屏古城,推开一座座古宅厚重的大门,云南保存最完好的元朝古州衙和192座精美的翰林府、进士第、状元故居和名宅名居,及其承载的深厚人文历史让人惊叹。
石匾 郭蕴秋 摄
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
石屏人相信自己的城池建在神龟背上,“龟首”朝东向异龙湖,“龟尾”朝西,整个古城区为“龟身”,古城街巷也按龟壳纹路布局。为防止有朝一日神龟离岸奔湖而去,整座的城将毁于水底,居民遭殃,石屏人在城中南西北打下四眼深井,定住神龟的四脚。聪明的石屏人还发现,定龟深井打出的井水能直接点制出味美鲜嫩的豆腐,这就是名扬四海的石屏豆腐。住在神龟背上的石屏人吸着天地灵气,聪慧勤劳,无论是科考从政还是行商坐贾都出类拔萃,石屏文化也随他们声名远扬。
石屏文庙位于古城正中,我们跟随着缕缕书香,漫步在弯街曲巷中,一房一院、一木一石,雕梁画栋,诗文图画遍布其上,到处弥漫着醉人的文化气息。经过被岁月磨砺得光滑清亮的青石板路,宫墙飞檐映入眼帘。走进文庙,庙宇幽静古朴,鸟语花香。一瞬间,仿佛时光流转,听闻诗文吟诵,高山流水轻拨,我也成为当年学子,恭敬的在此青灯苦卷,聆听圣人教诲。
先师殿 郭蕴秋 摄
石屏文庙古朴巍峨,但也难掩它历经的沧桑。据民国《石屏县志》卷七记载:“石屏自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建文面,立庙学,建学设科,人才辈出。明清两代文教诞敷。”文庙坐南朝北,占地面积4257平方米,由牌坊、泮池、大成殿、先师殿等组成。明洪武十四年明军入滇,扫平元朝在云南的割据势力,创建不久的文庙在战火中被毁。明朝政权稳固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重建文庙。随后又经过明嘉靖二年、天启五年的大规模修缮扩建。清初顺治元年,知州刘维世和学正罗天柱主持全面修缮,石屏文庙焕然一新,经历过多次大地震仍然完好无损,然而,文革中许多木雕石刻、牌坊题字被毁,近年经过政府的逐渐整修,文庙才又再次变得清幽雅致,绿树成荫。文庙的建立,奠定了石屏人尊孔崇儒的根基,也奠定了文献名邦的根基。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思想的象征符号,就像一个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带人们凝视历史风云变幻、潮起潮落。
棂星门 郭蕴秋 摄
集九牌坊于一身的棂星门
孔庙建筑组群始终遵循着严格的礼制,自唐以来,各地孔庙均以曲阜孔庙组群为模式。石屏文庙规模虽小,但玲珑别致,五脏俱全。其中,正中书写“棂星门”的大牌坊最为独特。
由石屏文庙临街左右两旁的“礼门”、“义路”而进,就可以看到这座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木石结构牌坊,单檐歇山顶,正中悬挂红底金字横匾“棂星门”。大牌坊高十三点五米,宽四十三米,南北向有五间通道。正面匾额书“棂星门”、背面书“洙泗渊源”四个鎏金正楷大字,牌坊右额上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颂词,为清乾隆时石屏州学正张瑞亮所书。镶嵌于牌坊左右墙壁上的“太和元气”四字,为清康熙时石屏举人涂晫所书,背面“鸢飞鱼跃”四字为州人刘宣所书。大牌坊不单斗拱、额枋、雀替等构建雕刻精美,正中两根门柱前后的石基上的麒麟图和抱鼓石上的团龙图石雕也雕工精湛。棂星门两旁的一对青石石狮和大成殿前的各一对石狮、石麒麟,虽经六百年风雨侵蚀已失去棱角,却更加显得威严古朴。
棂星门原为祭天天坛内的牌坊,后来因为宋代儒学被奉为国学而移入文庙,意为尊天一样尊孔。棂星是天上的文曲星,可保佑登科极第。棂星门、洙泗渊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太和元气、鸢飞鱼跃、玉振、金声、以及暗藏其中的大成门,在传统孔庙中本应是用于赞颂孔子儒家思想的九个独立的牌坊,在石屏文庙却齐集一身组合为大牌坊。看着这集万千灵气于一身的大牌坊,我不禁想,或许正因如此,在这儿求学的儒子书生每每经过大牌坊,都吸纳了九个牌坊的灵气,所以在科举中登科及第,屡屡夺魁。
一位在棂星门下闲坐遛鸟的大爷见我们看得认真,主动上前与我们说起石屏如何文风日盛的历史。老人告诉我们,他家祖籍是南京,祖上随明军移民到云南石屏,像开发“北大荒”一样,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农耕技术以及“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的意识传入石屏。由于重教兴文,石屏民间不问贫富之家,皆以教子读书为荣,文风日盛,冠于南滇,科举人才络绎不绝,享有“文献名邦”、“文学南滇第一州”的美誉。说着,老人笑着背起民谣来:“五步三进士、对面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养儿不读书,犹如养个猪”“与其盖新房,不如养个读书郎”。可见石屏人 “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已经根深蒂固。
明朝中期,由于大量汉人落籍石屏,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于是男人们开始外出到与石屏西边的思普地区经商贸易,女人则在家纺线织布,卖物换钱,供子读书。这场在石屏历史上沿续500多年的“走西头”热,造就了一支队伍庞大的走西头石屏商帮,他们培植出闻名遐迩的普洱茶,开发了银矿,走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他们把大量的财富用马驮回家乡,建精美豪宅,同时也创办实业,投资教育。如石屏的清末进士陈鹤亭,曾任云南锡务公司总经理,也曾任个碧石铁路公司总理,主持修筑云南第一条民营铁路,当过黎元洪时期大总统秘书,也任过唐继尧时期的云南财政厅长等职。陈鹤亭先生不但为地方经济作出很多贡献,还倡导建设了石屏郑营小学、石屏第一中学,为石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为石屏文人铺设了通往“蟾宫折桂”的仕途,造就出辉煌的文献名邦——石屏。
泮池和大成殿 郭蕴秋 摄
尊孔崇儒 庙学渊源
由牌坊而进,即是泮池。池上建造有单孔石拱桥,俗称“状元桥”,中了秀才要绕泮池三周,中了状元才能昂首阔步从桥上走过,其他等闲学子只能从泮池两侧绕池而行,望桥生叹暗下决心,从此头悬梁锥刺股,定要考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们一行不需科举之人,自然争相恐后从状元桥上奔过,祈盼万事高中状元。
泮池之后是大成殿,房顶铺青瓦,殿顶竖琉璃宝瓶和兽吻,角背、雀替、穿枋头等艺术构件雕工精细,色彩绮丽。彩绘色彩绮丽。殿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祭祀孔子时,名宦和乡贤同样享受祭祀之礼。
再进为先师殿,建在有七级踏步的台基上,是文庙的主题建筑。台基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护栏,二十六块栏板双面浮雕。二十九根望柱柱头有各种圆雕石兽。樨台正中有御道,一条深浮雕石龙龙头正面,张牙舞爪,祥云缭绕,十分威武。先师殿前有东西庑各九间,内供孔子的七十二贤牌位。我们正看得入迷,一位老人抱着小孩儿来到石龙御道把石龙当滑梯滑,孩子开心的咯咯笑。老人对我们说:“我小时候我儿子小时候都在这儿玩儿,现在带我孙子在这儿玩儿,以后我孙子也会带他的孩子来这儿的。”原来石龙御道如此光滑是石屏人祖祖辈辈滑出来的,而今原为学政署的东庑也已成为老人们对弈品茶,聊天弹唱的场所。
明清祭孔分春秋两季春祭在二月初一至初七,秋祭在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日)。祭祀在寅时(凌晨四时)。届时,县令主祭,石屏的各级文武官员、翰林、进士、举人、秀才、童生以及各界名流集聚先师殿。祭祀时乐队奏乐,众人吟唱:“大哉至圣,道德尊崇。维持壬化,期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荣。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师神明,鹿越全圣……”的颂辞。
因庙设学,是文庙建筑得以广泛传承的重要基础。庙学合一或庙学并存的思想是文庙建筑组群的核心。石屏自元代建庙学和社学后,先后共置十个书院、十二个私塾、六个义学。位于文庙后的玉屏书院是其中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长的书院,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创建150多年来,生源多变,几易校名,但其作为教育圣地的职能始终未变,为社会及各类学校输送了众多的人才。
明清两代,人口仅几万人的石屏,涌现出翰林16名、文武进士77名、举人638名、贡生700余名。1903年,袁嘉谷被钦点经济特科状元,成为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也成为科举制退出历史舞台末期,清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特科状元。
文庙已成为老人们乘凉聚会的好去处 郭蕴秋 摄
穿过文庙的时空隧道,走在明清时期石屏古老的街道上, 闾巷间城乡到处书声琅琅,文风浩荡。而一代代石屏人已与文庙血脉相连,他们在古老的文化殿堂里玩耍、学习、成长、老去,与文庙一起在时光的河流里共同经历着波涛汹涌的兴盛与水深流静的没落,见证沧海桑田。此时,文庙依然庄严肃穆,静静矗立在石屏古城。
(石屏文庙1983年10月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目为“石屏县文庙及玉屏书院”。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蕴秋